幸福之人

Posted by YorkWong on September 20, 2022

◆ 第一章 什么使人不幸福?

而其他方面的兴趣会衰落得更快。比如,一个自恋者被人们对大画家的崇拜所激励而去学习艺术专业,然而,绘画只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掌握绘画技巧从来不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除了与自我相关的,他也看不到任何别的主题。其结果自然是失败和失望,收获的也不是追捧而是嘲笑。

一个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是不足称道,也不会为人称道的。如果一个人对这世界的唯一关心是这世界应该对他表示仰慕,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即便实现了这个目标,他也很难获得完整的幸福,因为人类本性从来不是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自恋者不过是作茧自缚,恰如一个人为罪恶感所压抑一样。

虚荣心往往来自缺乏自信,治疗的办法是培养自尊。对客观事物产生兴趣而激发活动,并获得成功,如此才能培养出这种自尊。

自大与自恋的区别在于,自大者追求权力而非魅力,他要别人怕他而非爱慕他。

◆ 第二章 拜伦式的不幸福

聪明人会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快乐,如果他发现思考宇宙会让他过于痛苦,他就会去思考别的问题。

凡是当真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自己的宇宙观的人,都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实际上,他们是因为自己尚不清楚的某些缘故而不幸福,但这些不幸福却误导他们聚焦于人世间那些不如意。

当一个人可以轻易满足自己的任何一点小愿望时,他会认为,如愿以偿并不能让自己幸福。

保持对一些东西的渴望是幸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只关注未来,认为当下的全部意义仅在于它会为明天带来什么,这是一个坏习惯。只有某些部分是有价值的,整体才是有价值的。

◆ 第十章 还能有幸福感吗?

任何人都能通过发挥特殊才能而获得工作的乐趣,只要他能满足于发挥自己才能的过程,而非博得众人赞誉。

是的,如果你身处高大上的职业,你就相比来说自感幸福些。

对事业的信仰是大多数人的幸福感的源泉。

找到一些毫不虚妄的事情并不难,如果对这类事情产生真正的兴趣,在闲暇时心有所属,便可对抗生活的空虚感。

所有不伤害他人的乐趣都是积极的。

有所热爱,有所专注。 只要是你心有所属,便可对抗生活的空虚感。

我记得与一位美国文学领袖初次见面的场景,我从他的著作猜测他是个很阴郁的人。然而,当时收音机里正在播放一场至关重要的棒球赛的结果,他忘记了我,忘记了文学,忘记了人间生活的所有悲苦,为他喜欢的棒球队的胜利而欢呼。打那以后,再读他的作品时我便不会因为书中人物的不幸而备感压抑了。

我记得与一位美国文学领袖初次见面的场景,我从他的著作猜测他是个很阴郁的人。然而,当时收音机里正在播放一场至关重要的棒球赛的结果,他忘记了我,忘记了文学,忘记了人间生活的所有悲苦,为他喜欢的棒球队的胜利而欢呼。打那以后,再读他的作品时我便不会因为书中人物的不幸而备感压抑了。

对人的友善关切是一种情爱,但不是那种想要抓住、占有和期待强烈回应的情爱。后一种情爱往往是不幸福的根源。让人幸福的那种情爱是喜欢观察人、能从人们的个性中发现乐趣,愿意为与自己交往的人创造感受快乐和趣味的空间,而不是控制他们或得到他们对自己的无限崇拜。以这种态度真诚待人的人一定会成为幸福的源泉和友爱的载体。他的人际交往,无论是随意的还是严肃的,将会满足他的利益与情感的共同需要。他不会为背叛所伤,因为他很少遇上这种事,即使遇上也不以为然。有些古怪个性可能会让别人恼怒,在他那里则是无伤大雅的趣味。别人经久努力、求而不得的,在他却是唾手可得。因为自己是个幸福的人,所以他是个令人愉快的伙伴,反过来这又增加了他的幸福感。但这一切必须是自然的,一定不能是被责任感激发出来的自我牺牲精神。工作中的责任感是有益的,而人际关系中的责任感则是令人不快的。人都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而不是以耐心和顺从忍受自己。在影响个人幸福感的所有因素中,也许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轻松自然地喜欢很多人。

上一节中我也说到对物的友善关切,这种表达或许有点儿牵强。有人会说,人不可能对物感到友善。然而,在地质学家对岩石的关切和考古学家对遗址的关切中,存在着类似友善的东西,而这类关切应该包含在我们对待人与社会的态度中。人们对待物的关切有可能是恶意而非善意的。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讨厌蜘蛛而去了解蜘蛛的习性,希望能住到远离蜘蛛的地方。这种关切当然无法带来地质学家从岩石中得到的那种满足。对物的关切,也许不如对同类的友善那样有益于增加日常的幸福感,但仍然重要。世界无限,个人能力却有限。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完全绑定在个人的圈子内,便难免对生活生出非分的要求,结果是连分内的都将失去。一个人若能凭借一些真正的兴趣来忘掉自己的烦恼,比如关于特伦特会议(Council of Trent),或者星辰的历史,当他从物的世界神游回来,他将发现自己已经获得了从容与平静,这是他对付烦恼的最好办法,同时,他还拥有了尽管短暂但却真实的快乐。

幸福的奥秘在于:让你的兴趣尽量广泛,对你关心的人与事表达出更多友善,而不是敌意。

◆ 第十一章 兴致

兴致,在我看来这是幸福的人所具备的最普遍、最突显的一个标志。

如果你有兴趣,其实任何事都是有意思的,每一种东西都可能引起你的兴趣,因此,无论喜欢什么都比什么都不喜欢能让人活得更好。

我们所有的个性化的趣味和欲望必须要适应生活的整体框架。只有当它们与健康,与我们所爱的人的情感,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协调一致时,它们才能成为幸福之源。

自由受限使文明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藩篱中:高兴时他不能上街载歌载舞,悲伤时他不能坐在人行道旁哭泣,担心那会妨碍别人通行。

一个人要想克服困难保存兴致,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或者幸运的话,从事一份本身便有趣的工作。

兴致是幸福和健康的密钥,对男人如此,对女人也一样。

◆ 第十二章 情爱

然而,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激发出冒险精神。你给对方的爱必须是强健的而非畏缩的,比起期待对方安全更期待对方优秀,虽然不是无视安全。胆怯的母亲或保姆永远在警告孩子注意各种可能的危险,她们认为每条狗都是咬人的恶犬,每头牛都是暴躁的公牛,她们把孩子变得跟自己一样胆小,孩子会觉得只有待在她们身边才是安全的。如果母亲的占有欲过强,她可能希望孩子更多地依赖她,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应对外部世界。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情况可能会更糟,这样的爱还不如不爱。幼年形成的思维习惯可能延续一生。许多人在恋爱中寻找的是逃避外部世界的庇护所,他们确定,无论自己是否配得上,他们总能在那里得到爱慕,受到赞赏。家庭对于许多男人就是逃避真相的地方:恐惧和怯懦使他们得享陪伴,在陪伴中恐惧和怯懦得以平息。他们从妻子身上寻找愚昧的母亲的影子,但当妻子把他们当作长大的孩子时他们又难以接受。

不过我认为,爱,更多的是同情已经发生的不幸,而不是担心可能发生的不幸。而担心别人也仅比担心自己稍微好一点儿。这些担心甚至往往是掩盖占有欲的幌子,是试图唤起他人的恐惧以达到更全面的控制。这当然也是男人喜欢怯懦的女人的原因之一,他们可以通过保护她们进而占有她们。关怀的尺度具体如何把握,这要看对象的个性:如果一个人强大而富于冒险精神,再多的关怀也不会伤害到他,而如果一个人个性懦弱,那给他的关怀最好还是适可而止。

无法激发别人产生对自己的性爱,这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巨大的不幸,它剥夺了生活为人预备的最大乐趣。

最好的情爱是互惠性的生活帮助,彼此愉快地接受,不勉强地给予,因为这种互惠的幸福而感到世界更加有趣。

在各种戒备中,对爱的戒备是幸福感的最大敌人。

◆ 第十七章 幸福的人

在接受教育和适应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避免沉溺自我的激情,而应获得那些能使我们免于自我沉溺的热情与兴趣。大多数人的天性都不会以被囚禁为乐,而将自我封闭在一己之内的激情确是一所最可怕的监狱。这些激情中常见的包括恐惧、嫉妒、罪恶感、自怜和自恋。所有这些情感的指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外部世界没有真正的兴趣,只关心它会不会伤害自己、能不能满足自我。人们如此不情愿面对现实,如此焦虑地用谎言编织的外套包裹自己,主要是出于恐惧。但是荆棘会刺破温暖的外套,寒冷会从裂缝中袭来,习惯了温暖的人,会比从一开始就磨炼自己的人受到更严酷的打击。何况,自我欺骗的人实际上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而活在恐惧之中,生怕会有什么意外迫使他们承认这点。

幸福的人是真实地生活着的,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他们通过这些情感和兴趣把握住了自己的幸福,而这又让他们自身成为其他很多人的兴趣和情爱目标。幸福的重要源泉是得到爱,但是索要爱的人是得不到爱的。泛泛而论,得到爱的人正是付出爱的人。不过,像为赚取利息而放贷那样计算着付出爱是没有用的,算计的爱不是真爱,得到它的人也不会觉得这是真爱。

我们需要的不是自我克制,而是对外界的某种兴趣,它能让人率性而为做出某种行动,而专注于追求自己美德的人却只能在有意识地自我克制时才能做出同样的行动。